期許不只寫一篇的職場觀察筆記

上週六的午後,跑到陽台與Grace相約線上Fika,一口咖啡一邊交換彼此眼中的職場觀察。這篇文章想寫好久了,一方面只是想踏實的回應,剛進入倫敦職場時自己心中也曾有過的疑問,另一方面,則是想透過紀錄來正視走過的努力,或許它在未來的職涯上能成為一種提醒(也說不定)!

在進入對話前,先簡單歸納一下我們的背景:

起初都是為了身旁伴侶而降落倫敦,也都曾抱著短暫停留的心態,在倫敦的職場裡摸索,也都是introverts,因此你可能會發現,討論職場文化時我們切入觀點蠻相似;不同的是,Grace擁有資訊工程背景,而我則是商學院;她在13歲移民加拿大後,畢業便一路在當地工作,為我們討論的視角增添了英國與北美的比較值;而我則是台灣出生長大,碩士在英國待了1年半之外,沒有其他海外生活與工作的經歷。

下面便針對這兩年來,最常收到的問題們一起來聊聊!(以下用G代替Grace)

// 請簡單介紹一下目前的職位與團隊

G:我目前在旅遊網站擔任Software engineer ,負責後端會員系統介面的設計;所屬的團隊有10個人,但僅兩位是英國人,全公司則是橫跨50個國籍,整體文化非常的多元。

A:我則在家飾品牌擔任Digital merchandiser,負責網站上大型傢俱線的銷售,工作專注在使用者經驗的優化,與所有讓visitors convert的因素都落在職務的範疇內。團隊一樣很多元,英國人比例約40%,同事橫跨全歐洲,撇開印度籍同事之外,自己則是極少數(不在英國出生)的亞洲人,也是全公司唯一的台灣人(淚)

// 典型的一天是長什麼樣子

G:日常約10:00左右進公司,但我其實是要等到下午1:00頭腦稍微才比較清醒一點(笑)!過去幾個月因應疫情在家上班,內部推出每天固定一段時間是meeting-free的 ’’Your choice time’’,讓個人彈性運用,不管是處理私事也好,或只是單純想喘口氣,期間傳訊息也不會期待同事該馬上回應,讓團隊很自然的將注意力聚焦在黃金時間,開會時也會思考會議的必要性。

A:好棒!看得出環境上對個人自主管理有很高的信任程度。

我上班時間相對早,日常約9:00進公司,典型的一天不能不提morning huddle – 早晨第一件事是全公司聚在一起,邊喝咖啡邊分享內部大小事,長度約20分鐘,形式上也非常隨性,有時用來首播廣告CF,有時則會討論嚴肅議題像Brexit,不變的是小小的聚會通常sets the tone for the day!

其餘時間則多在參與不同的會議,職務上與其他國家互動頻繁,在家工作後,因應英國門市關門,網路成為唯一營運通路後工作量爆炸,過去幾週也有經歷過找不到泡一杯咖啡的空擋。

// 談談團隊文化

G:內部非常重視mental health,也不鼓勵加班,每個人也定期與主管one on one分享工作上的喜悅與沮喪;團隊內則是養成習慣,每2-3週便以retrospective的方式來檢視大家共同面對的瓶頸與障礙,眼前的文化也是透過這個流程不斷去修正和改善出來的。

Inclusion在內部也是很重要的文化核心,像因應內向者而設計的silent brainstorming,讓溝通時有效的balance所有的dynamics,在這裡是一個很貼切的例子。

A:提到內向者在職場中的定位,在倫敦工作後我發現環境裡對「個體價值」的接納和包容相對台灣高出許多。談到職場上該展現出的理想人格特質,每個人答案可能不同,我過去也有因應職務需求,覺得自己工作時該展現出不同的臉孔。

加入現在的團隊後才理解原來妳不需要成為那個「最活躍的那個人」,才能被看見或賦予更多機會,是種很貼心的職場經驗!此外,內部文化也正視到每個人擁有不同的learning style,從吸收資訊的方式、節奏,到表達習慣上的差異,讓大家能更自主與開放的去磨合與溝通,不傷和氣的那種,我覺得是很健康的互動。

// 工作上遇過最大的挑戰

G:前一份任職的公司在加拿大是間startup,我則是在初創時期便加入團隊的元老級存在,也因此剛加入目前的公司時,眼前環境和團隊規模突然大上好幾倍,自己花了許多時間去了解公司服務與系統面,日常跨團隊合作的比例也很高,還在學習與摸索出適當的節奏與工作方式。

另一方面則是正視到自己有imposter syndrome的傾向,放大別人的優點並不斷縮小自己的行徑實在是一點都不健康,有時候會很擔心被同事發現,我其實還有好多都不懂,好多還要學習,不過實在慶幸的所處在的環境裡psychological safety很高,讓自己能夠正視這個傾向,並勇敢的面對,開口問,環境上不會擔心被評斷。

A:工作實質上遇到最大的挑戰,絕對是工作簽證的贊助,撇開流程與門檻不算低的申請資格,當時很不巧的撞上公司內部史上最大的組織改革/資遣潮,因此在大環境瀰漫著刪減人力預算的氛圍下,我必須站穩步伐並名正言順的要求公司花一筆不小的成本來贊助一位亞洲人。

先不談簽證,當時目睹眼前環境在內心產生蠻大的衝擊,從年資兩年到年資二十年(公司內年資滿十年的同事其實並不少!)無人倖免,個人績效不在評估重點,一切只仰賴在未來的那張organisation chart裡你的職位在哪個units?

那段日子裡,內部30間會議室天天客滿,大多是同事在面試新的職位,或是資遣前因應英國法律規定該進行的一系列雙方諮詢,唯一一間會議室則是meditation限定,下班後是一場又一場的leaving drinks,每天都在與不同的同事道別。

慶幸的是,即便當時我的主管與老闆也都生死未卜,卻仍幫忙爭取到贊助預算與協助後續一系列的法律流程,讓人深信能留下來不能只是靠運氣(還要靠相信你的老闆,與一路支撐妳的同事和男友!)

// 在倫敦工作後,有沒有觀察到什麼顯著的職場差異

G:在加拿大的環境其實也有很多華人,也非常的diverse,不過察覺到自己身邊人們的生活模式相對相近與單一;來倫敦後覺得這裡的人好像過的比較辛苦一些?像擠地鐵長時間的通勤呀,身邊很輕鬆能觀察到大家各自擁有的生活方式,進而被啟發。

職場上,北美則是績效制取向,加班文化相對普遍。也讓我想起有陣子自己因身體不適,常常提早下班導致工時沒有上滿,私底下覺得貢獻力不足,對團隊實在抱歉,跟主管坦白後被提醒應該調整觀看這件事情的心態與角度。對管理者而言,擁有同理心是好重要的人格特質,這個學習在未來某天也成為管理者的我好有幫助!

很多人在工作上很努力想成為那個不可被取代的角色,但我看見的文化,是倡導當領導者不在時,團隊仍能很自主的運作著。

不要成為那個什麼都會的人,要成為那個幫助別人的人!

A:很幸運在台灣工作時的職場環境還算健康,但身邊不算少數的朋友們,都經歷過職場霸凌,大多是來自是老闆|主管|同事口無遮攔或情緒管理明顯有問題。難過的是當事人似乎不會特別去思考事件的正當性,而更傾向懷疑自己是不是抗壓性不足?

在倫敦,當然身邊也有同事經歷過職場霸凌,差異是環境上個人能獲得的資源完善許多,尋求幫助的管道很明確,將霸凌合理化的機率更是少之又少。

另一點則是剛剛Grace提過的inclusion,在職場歸屬感上,過去我大多只與自己個性相似的同事做朋友,形成互助的小圈圈;在倫敦工作後,一開始忙著適應完全沒有心思社交,也沒有刻意在日常裡為了融入團隊而展現活躍,前前後後花了大概半年多,從把同事當同事到能夠坦白分享各種生活面向的情緒。

只因環境上存在著很大的包容性,我才能以自己感到舒服的節奏去融入,互動上也不再侷限只與自己人格特質相近的同事做朋友。

// 在倫敦工作後,覺得自己最大的轉變是什麼

G:我想是getting more comfortable with myself,正面面對自己內心的各種自我遲疑,多發問,多學習,多放過自己。

A:我的答案蠻相似,可能是職場文化上的鼓勵,無形面對vulnerability的能力提升許多,像此刻我們能很坦白討論的職場上的心事,也不覺得特別害羞?

大概是身為公司極少數的亞洲人,常常感到許多能力上的不足,身邊我好欣賞的同事曾語重心長的說:每個人身後其實都藏著一個破碎的自己,跟妳一樣充滿著很多遲疑和自我否定,這些聲音只有當事人聽得到,而妳眼中也只看到大家在台上發光的樣子,就像我看著妳一樣!但背後的我們都是一樣的,所以記得要多一點自我憐憫,大家一起進步學習!

另一個改變,則是在簽證轉換過程中學會如何捍衛自己,回顧起來算是職場上蠻重要的競爭力。

// 撇開薪資與福利,會不會考慮回家

G:倫敦的生活不會是permanent!考量家人都在溫哥華因此還是會回家,等職場經歷到達自己設定的理想狀態後,回歸加拿大相對悠閒的節奏是在計畫內。

A:這個問題我大概從收到工作簽證的第一天起便開始思考,一部分也是身邊朋友常常逼問,但我無法確切的跟他們分享倫敦職場的拉力是什麼(撇開薪資與福利),但似乎也在寫完這篇文章後獲得解答。

不談台灣職場環境上的不足,會考慮回家僅因為家人是priority,職涯放第二位。不過也因為男友是英國人,這裡有他的家人和他的事業,我觀看這座城市的角度也順勢被改變,被注入更多家的氣味,不僅僅是出國工作選上的一個地標。

(p.s 打到這裡其實正收到男友媽媽寄來的驚喜小快遞,心頭一陣好暖)

後記:

初稿其實在快要打完的時候忘記備份,還手殘的被我permanently刪除到無法恢復(連同跟Grace聊天時我所記下的筆記們),因此大家眼前讀到的完稿,是我順著記憶摸回來的成品。

謝謝Grace開放的與我分享她的職場經歷與觀察,我也無形在過程裡獲得許多跟自我對話的機會,最後也特別謝謝一路閱讀到這裡的你妳!

十年一瞬

寫這篇,給自己在時間的洪流裡,一點點溫柔的提醒

/21/

雖然一直覺得職涯算是一路順暢,回頭看才驚覺大學畢業後的第一份工作與憧憬相差100英里。當時生命中的可愛,絕對屬於斜槓的樂團。

那些下班後背著樂器練團的日子,彷彿只是昨天而已,我們踏遍了幾場草地和展演空間,記錄了許多雙台下專注的眼睛。

雖然一直認為自己才華不足啊,但過程還是玩的很用力、笑得很開心,有些歌詞可能記不住了,但旋律有時在腦海中會不自主哼起,回想起來那段生活過的踏實卻不吃力。即便回頭看,這段回憶是好久以前的事情了,但那階段遇見的朋友們,則是自己身邊少數在多年後談起理想,眼神裡仍發著光的人們。

/24/

後來因為一段感情的結束,才有機會正視自己的人生目標。

其實從小都自認本質膽小,但大概是風向星座的漂泊感的招喚,投入英國碩士申請後,順利的在半年內被錄取,生平第一次收到成績單哭出來是25歲正常嗎?

除了毅然決然毫不考慮在倫敦求學外(當然是選鄉下身心靈才能更飽滿啊),碩士生涯順利畢業並沒有實踐太多了不起的事,只記得自己很努力在克服不迷路、好好下廚與訓練日常生活裡所需的各種勇氣!

論文題目被教授評論評論很有趣 – 熟悉英國人溝通方式的人們大概能推測言下之意。

那陣子去過的國家其實遠遠不及同學多,但踏上摯愛的冰島、葡萄牙、義大利、和意外沒有那麼喜歡的丹麥(後來出差再訪印象有稍微加一點分回來)

/27/

一年半後,碩士的種種被濃縮成兩大箱包裹抵達台灣。

當時心境上的衝突與矛盾其實都記不清了,只知道回家真好,心頭幸福的好暖好暖,吃著媽媽的牛肉麵呼嚕嚕的。

後來工作上轉職媒體業又誤闖精品圈的,走過後才知道那些乍看亮麗的職業原來並不適合自己,但卻慶幸能在過程而遇見人生摯友!

那幾年還談了場好久的遠距離戀愛,久到忘記原來約會是能一起牽手過馬路,下班後能面對面吃飯的那種簡單喜悅,但當時的彼此都還是像是孩子一樣的渴望自由,對生活框架外充滿著各種期待,因此過多的空間對當時的我們來說並不討厭。

/29/

忘記最初的動機,是為了讓多年的遠距離有個交代,亦或是在20的尾巴深信人要選難走的路走,才能成長的心靈雞湯?

只記得行李裡裝著好幾件冬天的羊毛衣與大外套,在機上度過那年的聖誕節。出發前跟爸媽淡定的說:三個月找不到工作就回來溜!連夏天的衣服都懶得帶的心境,其實蠻輕鬆(我傲嬌的獨生女性格呀)

當時寄宿在人在比利時的前男友家,有一片向陽的窗景,記得我望著雪景不小心分心的那年冬天,也記得第一次一個人過年,為自己煮了滿桌的菜再好好吃光,但卻完全忘記怎麼克服不敢關燈睡覺的習慣?大概是當時生活面對的未知太多,睜開雙眼看見黑暗的夜晚,相較來說不算什麼!

回頭看那一段日子,原來一直都在默默練習著一個人好好的生活。

30 –

後來呀,在那年冬天結束前竟然順利的找到工作了!只是命運捉弄人,沒有意料會再落腳倫敦,預設是荷蘭的。

哭著打給爸媽時,只記得電話那端的他們興奮又不捨的說要寄好多可愛的夏天洋裝來!在開工的前一週搬進了目前在西倫敦的家,與室友三人,和住隔壁的房東加兩隻貓咪為鄰。地點選好是一班公車直達到公司!

第一年,工作上有回歸大學新鮮人的錯覺,每天被很多第一次充滿,各種出糗、碰撞,緩慢且溫柔的被消化,還好這路上的團隊與同事總是貼心,後續能順利拿到工作贊助,也是在這趟旅程開始前始料未及(即便過程真的死了好多腦細胞,但很慶幸留下來不只是靠運氣。)

啊!怎麼能忘了提山姆呢!

小三歲,但心智年齡似乎比我成熟,倫敦出生,骨子裡流著蘇格蘭血液的男子。剛認識時,被預設是買微波食物當三餐,極少開火的英國人?交往後,是一直自創食譜,比女友還愛下廚的居家系!有他陪伴的日子裡,這座城市增添了許多家的味道,也不再僅僅只是在地圖上的一個座標。

時間帶到此刻,即便一轉眼夢想似乎被實現了那麼多 –

明天早晨,我可能還是會躺在床上問自己一百種問題,遲疑此刻若不在這裡,會在哪裡?又或者是,此刻若在家裡的床上,我會不會幻想著遠方的美景?

寫這篇,給自己在時間的洪流裡,一點點溫柔的提醒。

Happy connecting!

Hey, blog!

It’s been a while since the last time we spoke. You know how terrible I am at keeping track of things, but thank you for reminding me how far I’ve come, and making me realised how those dots are well-connected looking backwards.

Life has been amazingly fun yet challenging since I relocated to London over a year ago. I’ve met the most wonderful people I could have asked for, (slightly) improving my cooking skills, being less afraid of sleeping in the dark, and getting lost less often.

I still have nightmares occasionally, feeling resistance to change/try something new, negatively judging myself about the mistakes I’ve made, and constantly feeling like I’ve achieved nothing or haven’t been working hard enough – just one of those vague and self-defeating statements that sabotage my mind.

Being present takes me away some of that self-evaluation, which allows me to appreciate the little things in life instead. I feel blessed to have had the opportunity of living/working abroad, pushing myself to see and experience things that I never would otherwise.

在大步前進之前,我想這便是這一年最大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