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Diary

我們結婚了

日常並肩行走總是站在左側的我,牽起山姆的手時,偶爾還是不太習慣他無名指上的戒指。有時跟同事和朋友聊起時,仍會口誤稱呼他男友,下一秒再害羞的糾正自己。

𓂃𓂃𓂃

結婚後的日子,表層上沒有太大的改變。倒是遠方的媽媽不時提醒,以後英國就是你們的家,台灣只是娘家了。每每聽到總是讓我皺眉。

「有愛人們在的土地就是家!」

我總是這樣理直氣壯的回覆,一邊想著:這哪是一張婚契般能簡單定義。在扎根與失根的一體兩面裡,身份的置換無形催化我對異地生活的遲疑、未知與不安。

即便如此,我們仍幸運地實現了一場夢想中的迷你婚禮。

𓂃𓂃𓂃

「夢想中」這幾個字其實也不屬實,畢竟從小從未對婚姻或婚禮抱持著任何憧憬。

在被求婚的當下更是有點緊張的,每每想起邁向下個階段的可能性,腦海總是直覺的擔憂起,自己是否會重蹈覆徹爸媽婚姻裏的不圓滿?

這部分實在好謝謝山姆,在過去幾年的相處日常裡,常常在耳邊貼心提醒,讓我理解自己即便是帶著原生家庭的包袱前進,此刻的狀態已是完整的、已具備擁抱階段性轉換的能力,是獨立的個體。

原先想在分享婚禮風景前下個浪漫的前言,卻順著心意紀錄一些風景下的陰影。

就碎語到這裡,以下捕捉自好開心好開心的那天!❤️

萬分感謝與我們共享時光的好友與家人們,那天著實感受到滿滿的幸福與愛,我們是幸運的孩子!

(註:照片來自我們最親愛的好友們:Adam, Chloe & Grace 💖)

寫給那個,尚未成為遊子的自己。

分享較為私密的日記時,總是特別害羞。

怕讀完的每雙眼睛,不小心沾染到一些字裡行間的低迷,故搭配著,自帶彩虹濾鏡下的倫敦冬雪,以示自我書寫的療癒能量,是如此著實的存在著。

三週前,正準備和山姆出門散步的早晨,收到一則媽媽的訊息。點開看,是一支三年半前、尚未離家的影片。應該是當時媽媽手機不小心按到錄影了,導致畫面非常失焦。坐在沙發上的我,還在試著理解媽媽究竟想分享什麼呀?殊不知,三秒後眼淚卻不自覺的落下來,整張臉皺成一團。

影片裡傳來:

「欸媽!妳說我戴牙套後是不是越來越醜了?」

「那妳幹嘛再帶一次?」

「吼!妳說是不是嘛!」

「才沒有,在媽媽眼裡妳永遠最美。」

事後竟潰堤了二十分鐘,莫名其妙的。「這不是30幾歲的大人哭泣的樣子吧」清楚聽見我的大腦大聲斥責著。

還好山姆只是溫柔的在身旁重複著:「沒關係。」「噓,別說話。」

那天晚上,我順著情緒走回去,才理解,當下的脆弱並非源自極度想家的心情,而是那時出國前後的心境太奔波,根本來不及告別那個階段的自己。

也因此,影片裡,那個對著媽媽撒嬌、語氣略帶公主病的女子,此刻竟像陌生人般擁有距離,心境上卻又難以割捨的聯繫著。

這篇躺在記事本裡幾週的日記,便是那晚半躺在床上的我,試著與當時尚未離家的自己對話。分享一些她眼前無法拼湊的風光。


嘿!妳知道嗎?妳此刻在倫敦的家,某種程度上與台灣的家有些相似。媽媽所栽培出的前陽台綠意,被妳在倫敦小公寓的客廳裡延續。

還記得出國前的那幾個月,妳最珍惜的日復一日,是下班後與家人坐在餐桌上的時光。一起好好吃一頓平凡的飯。即便生活裡嚴肅的話題,未曾從餐桌上離席。但我想,是妳考量離別在即,才讓我閉上眼的回憶裡,充滿著親情的平實與安定。謝謝妳在明天還那麼未知時,仍懂的緊握片刻寧靜。

起飛後,妳擔心的事情一件都沒有發生 — 不僅沒有為了在異鄉生活而卑躬屈膝,更在降落倫敦前工作已有著落,乍看棘手的簽證也順利被搞定。

一帆風順的,是媽媽和友人眼裡的妳。(雖然我總是否定,但不諱言我們很幸運。)

這幾年,我時常檢視妳當時的天真,一邊思考著離家後的機會成本,究竟值不值得?我也幻想起,海外求職失敗,進而留在台灣的反面風景、那些能與家人同桌共享的好多份晚餐、能參加到的好友婚禮。

妳說旁人總誤會,擁有出走的權利是因為沒有背負原生家庭的壓力。殊不知,後來的我常常在想,爸爸工作再忙,一年能不能多回家幾次。多期盼他懂的適時傾斜自己的肩膀,讓媽媽能擁有鬆懈的勇氣。更渴望他能擦亮雙眼,看清在「妻子」與「母親」的頭銜外,伴侶對自己後半段的歲月也持有理想和火光;而媽媽能不能,放下她這輩子對三從四德的執拗,從長達近10年的老年照護裡逃脫。

我無從以這個時代所擁有的寬闊,擅自批判上個時代的綑綁與掙扎。也理解,爸媽擁有各自的人生風景要面對。卻無可救藥的深感,這幾年眼裡所收進的每一幅美景、所踏上的每一塊陌生的土地,是建構在相對不自由的父母親身上。

妳也以為,那些奮力追求身份、地位與財富的大人真是勢力又無趣。這幾年,在這座誰比誰更努力的城市裡,我清楚看見他人為五斗米折腰的剛強堅毅。也看見許多無所畏懼,為了理想在異鄉努力衝撞的個體。兩者都燦爛,兩者都沒有詆毀單方的權利,都是生活最理直氣壯的風景。

即便心智的富饒與物質沒有絕對關係,但若沒能力照顧好最表層的自己,便沒有力氣接收環境裡的靈感和繽紛,長成一昧批判的大人可能也只是恰巧而已,置身美景卻沒有在吸收養分。

我們熟悉的社會框架,繞了地球一圈長得沒有比較浪漫,只是擁有較大的包容性。因此每個人異地生活的視野,其實是隨著觀者的內在狀態來決定。

而此刻的我,之所以能在這裡討論這個相對奢侈的話題,很大比例是靠著當時妳的努力,支撐起我仰起頭時遮風避雨的屋頂,和一份不至於消磨靈魂的工作。感謝異鄉生活的壓力,讓我懂的欣賞成為大人的魅力。能在國外負責任的照顧好自己、照顧好家人,當環境與心態都到位時,乍看的包袱也成了甜蜜的負荷。

即便在倫敦的職涯乍看舒適,我卻不是太害怕自我推翻、走一些迂迴的路,人生本該充滿實驗性。在倫敦的日子裡,我清楚看見生活所持有的選擇權。而這樣的啟發,不侷限於地域性,因此不管未來去了哪裡,都將擁抱著一顆相對自由的心。

談起無法被量化的收穫,是理解到注意力與自我意識是多重要的資產。前者,決定妳每天看見的風景,後者決定妳接收環境的韌性,是柔軟應對還是急於反擊。

攝取與產出,是一體兩面。環境只不過是培養皿。

至於那些妳沒意料到的驚喜,最值得一提的,大概是此刻坐在我身邊的英國男子!媽媽說,她這輩子沒想過會在60歲時重新學英文。我也沒想過,對方愛屋及烏的溫柔,早已跨越物理距離和語言障礙。

如果說,我們對愛的認知,早在出生的那一刻起便決定了,那一定是男友和媽媽所持有的愛的語言太相似,才讓每天的相處都那麼的輕鬆又踏實。妳可能會驚訝,但你們交往至今不曾吵過架(妳自己生悶氣不算)。我也曾試著在情緒高點時挑釁一下,但對方總能用自己的方式,把接收到的怒氣輕巧包裝。妳倔將的個性本質還是被我繫在身上,但過往在感情裡執意的大小事,彷彿是上輩子的事了。

我可能不再像妳那般浪漫,但仍是一樣的細膩和大力地去愛人。

當然,現在的我擁有許多嶄新的煩惱,卻不急著去釐清和反抗,是我學著給自己的溫柔和憐憫。回顧過往,妳放在心上的大小事,以及後來妳的世界,是如何在眼前順勢被攤開、翻頁,並一路延伸出我所走過的富饒風景,都讓此刻那些糾結在心頭的每一份重量,瞬間變得輕盈柔軟一些。


謝謝妳這麼努力,讓我能擁有此刻這樣的我。

Happy Lockdown Anniversary!

這幾天散步時嗅到了春天的氣息。「有暖陽的低溫最舒服了!」山姆笑著說。

雖然翻開嶄新的一年,實在不該花太多時間回首過去,但隨著疫苗的發展,倫敦的疫情漸漸往過去式邁進,轉眼(斷斷續續)關在家的日子即將滿一週年,故獻上這篇,從去年三月至今的回顧日記。

March

相簿裡,順著月份倒著走回去,當時的highlights,是有幸能帶山姆回台灣見了家人、一起去了台南和爬了阿里山。

離家時,還記得正式被核發五年工作簽時的複雜心情,殊不知降落倫敦的幾週後,未來一年都不用再進辦公室。

談起生活的本質,不仿翻翻當時的筆記本。從如何運用冰箱裡瑣碎的食材,變化出不同的料理,到兩到三週的時間,完全採買不到任何雞蛋、牛奶和麵粉。那個月,更無形特別留意自己心境狀態的起伏、吸收的資訊,和日常的運作。

那時候突然多了許多空擋,去進行一些生活裡浪漫的事情,但心境上遠是焦慮大於平靜。

April &May & June

如果說三月的生活重心,是在閉關的日常裡找出穩定的步伐,四月/五月/六月則是在日常運動裡探索周遭的環境。

當時無法和山姆見面的過程即便難耐,彼此卻很努力專注在眼前的風景。享受獨處卻彼此打氣,最感動的,莫過於他捨不得讓妳出門,因此幫妳補滿了一個月食糧的驚喜快遞!

談起鄰居Ealing – 畢竟是在倫敦的第一個家,搬家後其實偶爾會想念起,舊家步行10分鐘內所能到達的公園們,以及能嗅到小鄉村感的South Ealing.

那三個月獨處的日子,被我濃縮成了這篇日記:

Lockdown diary – 這三個月,我是這樣學會照顧自己的

July

隨著氣溫日漸回暖,Lockdown的限制也隨之鬆緩。那個月裡,有幾次一下班,我便跳上Uber直達st. Albans. 週末天氣好時,不是在湖邊散步,便是在山姆的房裡看書寫字。

實在無法用言語描述我對這座城市的喜愛,有時也羨慕,距離倫敦市區短短20分鐘的車程,風景和生活節奏竟能有如此強大的置換。

也特別去了一趟Heartwood(說起來大概是第四次的造訪?),即便錯過了4月的藍鈴花季,盛夏的森林依舊很迷幻,夕陽把我們的臉頰照的亮亮的,異口同聲的說好美呀!

(啊,補充:當時也特別去了,前年錯過的薰衣草田。當時所買的乾燥花束,此刻正放在新家的櫥櫃上。)

August

八月是密集找房的月份。

:「如果沒有疫情,我們或許不會突然討論要不要住在一起吧?」我問。

:「沒有呀?本來就在我的計畫內。疫情只是推波助瀾罷了」,山姆說。

原來呀!

當時藉著看房的藉口,我們去了Richmond好幾次。路過Richmond Park找鹿玩耍、在旁邊的咖啡廳駐足也都只是意外而已(笑);另一個被放在口袋的理想區域,是與Richmond的悠閒緩慢有些對比的West Hampstead.

算起來,我們探訪過的四間房型裡,都能各自衍生出入住後的風景!兩間擁有絕美向南的露台、一間建築感本身充滿個性,最後會入手這間老宅,純粹是時機點,與預算最便宜而已。

雖然後來的日子,我們偶爾抱怨老宅所座落的主幹道噪音太多、關不緊的單層玻璃讓暖氣不段外洩外,短短的幾個月,這個家已被我們注入許多好棒的回憶。

September & October

多虧了姆爸和姆哥的幫忙,9月中旬我們順利搬家了!

同居的日子,沒有想像中那樣的不適應。即便從小,並沒有太多與他人共享生活的經驗存在,卻很享受這樣的日常。

談起配置和裝潢,由於能異動的幅度實在不大,除了決定把原空間裡的視覺重心 – 餐桌,推到角落(積灰塵?),並在紙上模擬出幾組,有機會實踐的客廳格局外,我們並沒有刻意花太多心力和預算來整頓新家。談起空間規則的設定,更仰賴著不用明說的默契。

刻意添購的物件,硬要說的話,大概是植物吧!多虧了West Hampstead步行能到達的花店們,意外把客廳一角變成迷你植物園。擁有最佳視角的小閱讀區,也因此成為整個家裡我們最喜歡的角落。

November

隨著老宅漸漸衍生成心中理想的狀態,這個月,我們花許多時間在探索環境。

「有點難過,West Hampstead好像沒有可愛的公園。」在新家簽約時我跟山姆抱怨。

撇除西倫敦的舊家,光想想st. Albans那片離山姆舊家步行5分鐘能到達湖景,遠離自然風景是往市區邁進的日常犧牲。

我們翻起了姆爸在幫忙搬家的那天,給的London Walk小冊子,快速掃瞄後才發現,原來老宅座落的位置,步行至離Hampstead Heath非常的可行,也因此開啟了,每個週末固定會去荒原散步的傳統,覺得是閉關日常裡非常幸運的事情!

December

當月的日記,充滿著一起下廚的記憶。

老宅的廚房有著復古的拱門狀入口(讓有時賴在reading nook的我能夠直擊山姆下廚的背影); 空間是兩個人恰恰好,但一起下廚時每個轉身都會說聲:「小心喔!」的大小 。

大概是這樣的共同交集,廚房不約而同成為我們在新家裡最愛的空間之一。

被疫情影響,飛到蘇格蘭與姆媽過聖誕假期的計劃夢碎 。當時的我們,正在家裡吃著姆從頭到尾一人包辦的pre聖誕餐,一邊看著Boris的即時記者會,才意識到行李不用整理了。

即便如此,當時的聖誕假期仍是過得挺美滿的,餐餐呈現一直被餵食的狀態(oink!)

January

延續著密切下廚的節奏,這個月起開始過著瑞典時差,導致關電腦的時間,提早到英國下午約三點。

大概是從那時候開始吧,我們開始過起5:30開始吃晚餐的習慣。印象中有幾天是傍晚5:00不到,我已包好了一整盤的韭菜水餃,而姆則會在廚房左手蒸魚、右手炒菜。

突然有點難想像,在此之前倫敦生活的80%,那些一個人下廚,一個人在自己房間吃晚餐的日子呀。

啊,對了,一月的倫敦 也下了久違的大雪。印象中上一次的大雪是兩年前的初春,當時人還沒正式降落,但面試機會因此而被延誤。

雪景不僅讓那個週末的日常散步顯得更加迷幻,我們更能望著客廳的窗景一下午。

這個月,也在家簡單地幫姆過了生日。Happy 31❤️

February

:「除夕吃火鍋好不好?」

:「好呀!」

如果說,日常三餐的前置準備有少部分是由我領軍,那勢必是吃火鍋時!還記得我在廚房燉煮高湯時,山姆莫名的把冰箱裡的一整條大蔥擺上桌的爆笑。原來他理解的火鍋,便是把冰箱裡新鮮的蔬菜擺滿桌。(邏輯上非常正確?)

回想過去三年,除了去年有幸在台灣與家人渡過之外,除夕這一天大多被當成平凡的日子。

想起首要原因,大概是這幾年在倫敦的生活,並沒有刻意機會加入任何台灣人的社交圈,搭配自己懶散的心態,錯過許多三節裡的傳統。其二大概是過往的住家 – 與他人共享的廚房,實在不會衍生太多為了節慶而下廚的慾望。

提到交友圈,打到這裡也忍不住慶幸,今年很大的收穫之一,是在倫敦這座偌大的城市裡,能有幸凝聚起自己好欣賞的人們,在過往閉關的日子裡互相鼓勵和打氣、在城市正式恢復健康後能一起玩耍。

Lockdown diary – 這三個月,我是這樣學會照顧自己的。

三個月前的今天,大家在踏出公司前匆忙的道別,我抱著外接螢幕坐在同事的車上被載回家,那天的倫敦還有些溼冷,嗅不到春天的味道。

大概是未知靠得太近,只能從手邊能控制的取回一些生活的主控權,當天傍晚,一進家門我便急著把剩餘體力花在打掃房間上,迅速的把書桌改裝成小小的工作角落,並發了張照片給爸爸媽媽,心想著眼前狀態大概只是一下下吧?

只是後來呀,書桌前的風景一路從荒蕪到冒出枝枒,再到開出滿版的櫻花,有陣子被狂風吹的常下起櫻花雨,美的實在讓人很分心,但幾週後便集體枯萎掉的滿地都是,各種浪漫和心碎都被我收入眼底。

這三個月裡的世界環繞在這間雙人房,家裡沒有客廳,與室友們的共享區域也只有大小容的下三人的廚房。疫情爆發初期,面對不減反增的工作量,和身邊同事們各自經歷的背後風景,常常在下班後整個人散成一灘爛泥,是對現況感到無助的一種反抗,卻也不知道安全感和慰藉該從何尋找。

想想Lockdown其實是個很有趣的生命體驗,當外在刺激和選擇都被抽離後,它無形逼迫人思考許多,從自己,到所處的不同關係裡我所扮演的角色。

但坦白說起來,能擁有一個不受干擾的空間,不帶保留的把生活攤開來看一看,只專注在此刻並暫時擱置未來,不也是一種奢侈嗎?

因此過去的每一天,大多把心力花在尋找出讓自己感到最舒服的狀態。除了計畫每週菜單,確保營養均衡之外,並沒有設下什麼太有野心的目標。把筆記倒著讀回去,才發現一路上只是把原本日常裡早已存在的系統,稍微調整一下下,即便每個面向都只修正了1%,一整天下來的心情狀態幫助卻很大。

在進入lockdown前,已有一周在家上班一次的慣性存在,只是心情狀態和工作節奏在lockdown後完全不適用。

微小1%的調整,我是從書桌上的作息開始的:

像是自己不太愛喝水,在公司也養成一杯咖啡開啟每個早晨的習慣。早餐後總是無意識的泡了第二杯咖啡(而不是起身倒水)。現在起床會固定在水杯裡放片檸檬片,當水杯是空的時候,便下意識的起身把它填滿。微小如此,日常補水量卻大幅的增加,咖啡因攝取量也隨之下降,間接減少了偶爾會心悸和腸胃不適的狀態(這些觀察,也是透過每天與自己check-in才發現的,以前在公司總以為是會議太過頻繁,情緒容易緊繃才引起的一連串生理反應。)

合併其他面向裡小細節的修正,最適合我的系統最後長這個樣子:

早晨睜開眼第一件事,是坐在床上meditate 5分鐘,背景音是Spotify上找得到的mindful in minutes;一週打掃房間一次,週間能累積的灰塵不算多,因此整理長度不超過30分鐘,上班的書桌要一塵不染才有好心情;午茶時間固定會跑到後院,出門散步則是看天氣與心情不固定(而此刻其實是在公園打出這段日記);下班後,留白了固定的瑜伽時光來舒緩筋骨,長度是不勉強自己的30分鐘;不定期地和朋友視訊也總是帶來能量,隔著海洋卻陪我過著英國時差,這陣子也對於友情的觀察十分有感。

三餐均衡,但沒有特別嚴謹,養成的壞習慣是兩週外送炸物一次,懶惰的時候一碗泡麵便能讓心情瞬間晴朗,這樣幸福的小事一直都存在我的日常裡,也不打算在這個時候割捨掉。

剩餘時間花在大量的吸收,和紀錄每個感到啟發的瞬間; 睡前則是固定會拿起床邊的bullet journal ,選擇一個顏色對當天的心情畫下總結。

(左)Mood log – 橘色是開心、綠色是感到活力、藍色是平凡,黑色則是低潮和疲憊
(右)一年前和山姆一起做的生態瓶,被取名為Dreamland

提到bullet journal上固定進行的gratitude practice,過去的很大的比例環繞在工作上,這三個月則是著實地感激身邊陪伴著的大家,那些多次詢問要不要從台灣寄送物資或口罩的朋友們,第一時間組成lockdown support的同事們,以及雖然人不在身邊,卻把妳的生活捧在心上的男友,和總是提醒工作無需太賣命的爸媽。

深信這些能量一直都在身邊,只是要等到眼前都靜止時,才學會更專注的環顧身處的幸運,無形讓人學會更溫柔的應對,是很珍貴的成長。

也因此,在靠近lockdown的尾聲(?)出乎意料的,自己的心情狀態似乎處於巔峰。不追求狂喜或向外尋求validations ,獲得踏實與平靜似乎變得毫不費心力。(雖然收到驚喜的包裹、朋友寄來的可愛影片、或是那些素未蒙面的朋友們傳來的暖心訊息時,仍會被感動得一塌糊塗!)

思緒清晰後,視野似乎自然變得明朗,更清楚此刻的生活想被什麼樣的人事物填滿,和該怎麼在低潮時給予自己多一點憐憫,在高潮時享受卻不張揚。

此刻的倫敦是綠油油的,去年的這時候也早已曬出色差,雖然還是不能出去玩呀,但八點半下山的夕陽讓一人的時光增添不少幸福感,天氣晴朗時很常望著光影發呆,也察覺窗外的鳥兒們似乎變的特別愛唱歌。

最後小小的總結,這三個月來,我是這樣學會照顧自己的

  • Taking control of your space is the first step to taking care of yourself.
  • Building a system that suits you the most, and constantly refining it til it brings you peace and inspiration.
  • Journaling helps you identify things and people that spark you joy, and vice versa.

一起期待重返自由的那天:)

十年一瞬

寫這篇,給自己在時間的洪流裡,一點點溫柔的提醒

/21/

雖然一直覺得職涯算是一路順暢,回頭看才驚覺大學畢業後的第一份工作與憧憬相差100英里。當時生命中的可愛,絕對屬於斜槓的樂團。

那些下班後背著樂器練團的日子,彷彿只是昨天而已,我們踏遍了幾場草地和展演空間,記錄了許多雙台下專注的眼睛。

雖然一直認為自己才華不足啊,但過程還是玩的很用力、笑得很開心,有些歌詞可能記不住了,但旋律有時在腦海中會不自主哼起,回想起來那段生活過的踏實卻不吃力。即便回頭看,這段回憶是好久以前的事情了,但那階段遇見的朋友們,則是自己身邊少數在多年後談起理想,眼神裡仍發著光的人們。

/24/

後來因為一段感情的結束,才有機會正視自己的人生目標。

其實從小都自認本質膽小,但大概是風向星座的漂泊感的招喚,投入英國碩士申請後,順利的在半年內被錄取,生平第一次收到成績單哭出來是25歲正常嗎?

除了毅然決然毫不考慮在倫敦求學外(當然是選鄉下身心靈才能更飽滿啊),碩士生涯順利畢業並沒有實踐太多了不起的事,只記得自己很努力在克服不迷路、好好下廚與訓練日常生活裡所需的各種勇氣!

論文題目被教授評論評論很有趣 – 熟悉英國人溝通方式的人們大概能推測言下之意。

那陣子去過的國家其實遠遠不及同學多,但踏上摯愛的冰島、葡萄牙、義大利、和意外沒有那麼喜歡的丹麥(後來出差再訪印象有稍微加一點分回來)

/27/

一年半後,碩士的種種被濃縮成兩大箱包裹抵達台灣。

當時心境上的衝突與矛盾其實都記不清了,只知道回家真好,心頭幸福的好暖好暖,吃著媽媽的牛肉麵呼嚕嚕的。

後來工作上轉職媒體業又誤闖精品圈的,走過後才知道那些乍看亮麗的職業原來並不適合自己,但卻慶幸能在過程而遇見人生摯友!

那幾年還談了場好久的遠距離戀愛,久到忘記原來約會是能一起牽手過馬路,下班後能面對面吃飯的那種簡單喜悅,但當時的彼此都還是像是孩子一樣的渴望自由,對生活框架外充滿著各種期待,因此過多的空間對當時的我們來說並不討厭。

/29/

忘記最初的動機,是為了讓多年的遠距離有個交代,亦或是在20的尾巴深信人要選難走的路走,才能成長的心靈雞湯?

只記得行李裡裝著好幾件冬天的羊毛衣與大外套,在機上度過那年的聖誕節。出發前跟爸媽淡定的說:三個月找不到工作就回來溜!連夏天的衣服都懶得帶的心境,其實蠻輕鬆(我傲嬌的獨生女性格呀)

當時寄宿在人在比利時的前男友家,有一片向陽的窗景,記得我望著雪景不小心分心的那年冬天,也記得第一次一個人過年,為自己煮了滿桌的菜再好好吃光,但卻完全忘記怎麼克服不敢關燈睡覺的習慣?大概是當時生活面對的未知太多,睜開雙眼看見黑暗的夜晚,相較來說不算什麼!

回頭看那一段日子,原來一直都在默默練習著一個人好好的生活。

30 –

後來呀,在那年冬天結束前竟然順利的找到工作了!只是命運捉弄人,沒有意料會再落腳倫敦,預設是荷蘭的。

哭著打給爸媽時,只記得電話那端的他們興奮又不捨的說要寄好多可愛的夏天洋裝來!在開工的前一週搬進了目前在西倫敦的家,與室友三人,和住隔壁的房東加兩隻貓咪為鄰。地點選好是一班公車直達到公司!

第一年,工作上有回歸大學新鮮人的錯覺,每天被很多第一次充滿,各種出糗、碰撞,緩慢且溫柔的被消化,還好這路上的團隊與同事總是貼心,後續能順利拿到工作贊助,也是在這趟旅程開始前始料未及(即便過程真的死了好多腦細胞,但很慶幸留下來不只是靠運氣。)

啊!怎麼能忘了提山姆呢!

小三歲,但心智年齡似乎比我成熟,倫敦出生,骨子裡流著蘇格蘭血液的男子。剛認識時,被預設是買微波食物當三餐,極少開火的英國人?交往後,是一直自創食譜,比女友還愛下廚的居家系!有他陪伴的日子裡,這座城市增添了許多家的味道,也不再僅僅只是在地圖上的一個座標。

時間帶到此刻,即便一轉眼夢想似乎被實現了那麼多 –

明天早晨,我可能還是會躺在床上問自己一百種問題,遲疑此刻若不在這裡,會在哪裡?又或者是,此刻若在家裡的床上,我會不會幻想著遠方的美景?

寫這篇,給自己在時間的洪流裡,一點點溫柔的提醒。

Happy connecting!

Hey, blog!

It’s been a while since the last time we spoke. You know how terrible I am at keeping track of things, but thank you for reminding me how far I’ve come, and making me realised how those dots are well-connected looking backwards.

Life has been amazingly fun yet challenging since I relocated to London over a year ago. I’ve met the most wonderful people I could have asked for, (slightly) improving my cooking skills, being less afraid of sleeping in the dark, and getting lost less often.

I still have nightmares occasionally, feeling resistance to change/try something new, negatively judging myself about the mistakes I’ve made, and constantly feeling like I’ve achieved nothing or haven’t been working hard enough – just one of those vague and self-defeating statements that sabotage my mind.

Being present takes me away some of that self-evaluation, which allows me to appreciate the little things in life instead. I feel blessed to have had the opportunity of living/working abroad, pushing myself to see and experience things that I never would otherwise.

在大步前進之前,我想這便是這一年最大的成就!